運用計畫行為理論及信任關係探討不同年齡層民眾搭乘Uber意向
李衍承

 

  • 運用計畫行為理論及信任關係探討不同年齡層民眾搭乘Uber意向
  • レコード種別: 言語・文字資料 (印刷物) : モノグラフ
    作者: 李衍承,
    其他作者: 林清壽,
    出版地: [南投縣]
    出版者: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;
    出版年: 民109[2020]
    面頁冊數: 80葉 : 圖,表 ; 31公分+1張光碟
    標題: 共享經濟
    標題: Sharing economy
    電子資源: 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5tq67g
    電子資源: 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g96mrk
    附註: 指導教授: 林清壽
    附註: 參考書目: 葉73-75
    摘要註: 共享經濟全球化推展下,Uber這個APP應用軟體,提供載客車輛租賃及媒合共乘的分享經濟服務,透過程式預約載客的車輛,與傳統的計程車比較上,叫車速度快且可預約、計費方式透明、可預先規劃、無須現金付費、車輛新穎且種類多等優勢,也挑戰中高年齡層的乘車習慣,從電話或對車招手的叫車方式,改成以手機簡訊或APP叫車,為了解影響民眾搭乘Uber行為意向因素。本研究以Ajzen的計畫行為理論(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)為基礎,增加Rempel et al.提出的信任關係架構與搭乘Uber先前經驗構面,建立研究架構以增加解釋力,探討中高齡與其他年齡層搭乘Uber行為意向之差異因素。本文採用問卷調查法,有效問卷437份,輔以IBM SPSS 22.0軟體進行分析。依多元迴歸分析結果,影響民眾搭乘Uber行為意向因素為:行為態度、主觀規範、知覺行為控制、之前搭乘經驗、信任關係共5變項,其中影響最高為知覺行為控制,其次為信任關係;顯示「知覺行為控制」及「信任關係」程度愈高,能夠自我選擇搭乘Uber的行為意向也愈高;另外,「信任關係」對年輕的族群,影響愈大。綜上,企業欲開發提高生活便利的應用軟體,愈年輕的族群裡,需建立更高的評價。
館藏地:  出版年:  卷號: 
館藏
  • 2 筆 • 頁數 1 •
 
T02248 六樓師生著作區 (6th Floor-Students & Faculty's Works) 不外借 本校學位論文 T 000 4021 109 一般(Normal) 在架 0
T02249 七樓學位論文典藏區 不外借 本校學位論文 T 000 4021 109 c.2 一般(Normal) 在架 0 1張光碟
  • 2 筆 • 頁數 1 •
多媒體
建立或儲存個人書籤
書目轉出
取書館別
 
 
變更密碼
登入